全球观焦点:京城皇家渊源的柏林寺 | 万古柏林,蟠龙高悬
(资料图片)
作为都城存在,北京早在西周时期,就做过燕国都城。历史中的辽金元,虽然各时期也留下过代表性的古建筑在北京这座古城,但真正大规模留下来的建筑群,必是始于明代的皇宫。虽然朱棣攻占南京和迁都北京都有违祖制,但不得不说,他在营造自己的天子居所时,命风水大师用大量设计元素,以体现其皇位顺承天意、效法天道的精神,果真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法象天地的艺术瑰宝紫禁城。
正是朱棣的迁都,造就也延续了北京这座帝都的庄严气质,之后的清代依旧定都北京,以至于北京古城至今还遗存着众多与皇家有渊源的古寺。还有一个又一个带着“寺”字命名的地名:黄寺大街、大佛寺、护国寺……文化内涵自然是讲述着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曾有一座古寺存在,尽管有些寺如今已不存在,还有一些被征作它用,当然更有延续千年香火至今依旧存在的,比如天宁寺。
斑驳树影洒落在柏林寺隐蔽的大门前,由于里面有单位办公,不仔细看,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也是一座有着皇家血统的古寺。其实,朱红的围墙包裹着它,已经很明显道出了他的身世,像坚守着一个宝藏,也是向老城传递着皇家渊源的故事。
无暇出京的时候,在老北京胡同里走街串巷寻访古寺,也是一大乐事。雍和宫想必是名气不小,沿着二环路从西向东,或者从钟鼓楼到安定门,看见桥边有红色的宫墙和明黄色的琉璃瓦,如果是日落时分,那瓦上流动的日华分外美丽。雍和宫是北京古城中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,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,原为雍亲王胤真的府第,到了乾隆年间改为喇嘛庙,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的寺庙。由于出了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,成了龙潜福地,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,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。
上图:雍和宫万佛阁
一条戏楼胡同串联着雍和宫与柏林寺,之间还有戏楼两条小巷和藏经馆胡同,相距如此之近,没错!清代时柏林寺与雍和宫有着直接的渊源,甚至还有过“先有柏林寺,后有雍和宫”的说法。这是因为柏林寺的修建背景可以追溯到元代,古寺始建于元至元七年,其历史可以算作是北京城区现存最悠久的古寺之一。古寺内现存建筑虽为清代遗存,但这却是一座皇家寺院,柏林寺清代的建筑,一部分是清康熙五十二年,皇四子胤禛为其父亲玄烨庆贺六十岁寿诞之时的重修之物。作为一座比雍和宫建筑还要早的建筑,当时的雍和宫还是雍亲王的府邸,所以在雍王府附近的古刹禅林,规模最大者便是柏林寺。当时居住在雍亲王府内的,除了胤禛之外,还有胤禛的第四个儿子弘历,这位出生于雍王府内的大清盛世中的压轴君主乾隆皇帝,对于柏林寺的感情非常深。因此,在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,朝廷下令又对柏林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,此次重修的规模,形成了柏林寺的基本格局。
柏林寺坐北朝南,平面布局呈长方形,建筑分为三路,现存保存最好的是中路,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无量佛殿和维摩阁共五进院落。寺内珍贵文物蟠龙藻井还在原处,古钟已挪进大钟寺博物馆。
不得不说的是,明清两朝的统治,构成了现存北京城的基本格局,柏林寺的光芒,势必是在雍和宫之下的,藤花盘绕着老树,时移世易,康熙皇帝曾题额的“万古柏林”匾额还在呢,作为“叶”的修饰,柏林寺不该被遗忘。
上五图:北京大钟寺博物馆内,柏林寺古钟
游走在北京老城中,看市民生活百态,看胡同市井风情,看历史隐于民间。一片树叶落在窗前很浪漫,低头沉思的瞬间,听着远去的时间回响,我们来了,走了,古寺却已走过了数百年。